来源:【中国吉林网】
)
辽源,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土地上,辽源市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旧址展览馆与辽源矿工纪念馆遥相呼应,共同镌刻着反法西斯战争与日本侵略的深刻印记,成为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的重要坐标。

辽源市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旧址展览馆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成为解读二战东方战场、见证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结的关键所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上,更显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踏入辽源市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旧址展览馆,展厅内一张泛黄的战俘转运路线图在灯光下格外刺眼。
“这里曾是‘奉天俘虏收容所第二分所’,1944年至1945年间,16名盟军高级战俘与18名勤务兵在此被囚禁。”讲解员的声音打破展厅的宁静,目光所及处,美国陆军中将温莱特、英国陆军中将珀西瓦尔的照片挂在墙上,这些将领们,在铁窗内以瘦削身躯坚守的不屈意志,既是个体在极端困境中对尊严的捍卫,更是反法西斯阵营共同抗争精神的缩影。

与其他历史展馆相比,这座战俘营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二战历史的重要物证。值得一提的是,战俘营旧址展览馆开馆时,美方派员出席,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中美两国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问题上的共同立场,更彰显了这段历史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共同记忆的价值。它提醒着世人,战胜法西斯是全人类的共同胜利,守护历史真相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展区转角,一组中美协同作战的照片让人眼眶发热。“温莱特将军指挥的菲律宾战役,与中国远征军在东南亚的作战遥相呼应,共同牵制日军。”

走出辽源市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旧址展览馆,视线转向辽源另一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辽源矿工纪念馆。这里曾被称为“万人坑”,是日本侵略东北的铁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霸占辽源煤矿,推行“以人换煤”的野蛮政策,14年间掠走煤炭1548.96万吨,留下的却是6个堆满矿工遗骨的“万人坑”。

东北沦陷时期,这里的矿工们过着悲惨的非人生活。居住的工房面积狭小、破旧,四周布满了铁丝网,生活受到严密的监视。每天进行高强度的井下作业,加之日本监工与“把头”的奴役与驱使,身体日渐虚弱,生病者越来越多。日本殖民者为防止病情蔓延,实行强制隔离,将患病矿工扔进“病栋”等待矿工自然死亡,有的还被扔到狼狗圈喂狗。如遇到逃跑、反抗现象,便施以残酷刑讯,无数矿工惨死于酷刑之下。

墓地遗址区,8处尸骨展馆里,197具死难矿工遗骨静静躺在这里。往深处走,“炼人炉”遗址里,一尺多厚骨灰焦土,藏着无数无名矿工的最后痕迹。
“1548.96万吨煤炭,是用累累白骨换来的。”讲解员的声音沉重如铅,“这不是数字,是无数被奴役的生命,是日本侵略战争带给中国乃至亚洲人民的深重灾难。”
如今,这两处遗址都已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截至目前,辽源矿工纪念馆已经接待了700多万人次参观,战俘营旧址展览馆也成了了解二战东方战场的重要地方。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的副书记刘宏颖说:“这些地方就是活的历史课本。保护好它们,能让后人真真切切摸到历史,记住教训,怀念牺牲的人,更坚定地保护和平。”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毕琨宜 文/图/摄
视频制作 孙上修
初审: 郭龙 复审: 李超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本文来自【中国吉林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