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网评:解码博物馆之城西安,看千年古城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每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方寸之间,一览千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在十三朝古都西安,散落着160多座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它们像一部部立体史书,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千年记忆。这里是长安留给世界的诗眼,这里是千年古城风骨栖息的殿堂,博物馆每一扇门后都藏着被时光吻过的故事。

陕历博,一位文官俑投射在对面大秦的巨幅海报(曲江之舟拍)

  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我们将目光聚焦西安——这座被誉为“博物馆之城”的十三朝古都,探寻其在新时代如何建好、用好博物馆,讲好西安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西安,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建都史,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目前,西安散落着160多座各类特色博物馆,从举世闻名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到独具特色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从展示秦代辉煌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到讲述西安城墙变迁的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每一座博物馆都如同一部立体史书,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千年沧桑与辉煌。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上,西安始终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原则。面对丰富的地下遗存,西安在城市建设中,勘探先于动土、保护先于建设。如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建设时,面对大量历史遗迹和文物,创新提出“在航站楼里面建博物馆”的大胆设想,不仅有效保护了文物,还为旅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在地铁建设中,面对多次因考古发掘而导致施工计划修改的情况,西安通过采用“探方网格法”、提前介入线路勘探等创新机制,将文物保护从被动抢救转为主动预防,既保障了文物安全,又为城市建设赢得了时间。

  创新发展,让历史遗存“活”起来。为了让文物 “活起来”,西安积极探索博物馆创新发展模式。在展览展示方面,突出“一馆一主题”,推出涵盖历史探源、自然科技、非遗民俗等多元主题的特色展览。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西安推出33个特色展览,如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展,通过商周礼器视角讲述“早期中国”,让观众领略青铜文明的魅力;美美与共——中国与周边国家博物馆文化展,汇集丝路沿线文物,彰显文明互鉴的历史进程;物启天工——文物中的科技展,透过青铜、金银、陶瓷、丝绸等代表性器物,探寻古代科技背后的智慧脉络,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感受古代科技的博大精深。

  用好博物馆,给观众更多新体验。在社会教育活动方面,西安有力践行“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理念,推出130项覆盖全龄段的社会教育活动。通过搭建斗拱模型、唐茶道体验等沉浸式活动,让新生代更好理解古建营造智慧,再现唐人风雅,使古老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此外,西安还依托“云展览+云教育+云互动”矩阵,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力量,让观众从云端感受文物活化利用的最新成果。西安城墙推出MR体验项目、虚拟弓箭及射击体验活动,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古代城墙防御的魅力;陕西自然博物馆推出虚拟体验活动,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实现与史前生物的“亲密接触”,为观众带来全新的科普体验。

  解码博物馆之城西安,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是对创新发展的不懈追求。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西安的博物馆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理念,讲好西安故事,传播中华文明,成为展示中国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相信在未来,西安的博物馆将继续绽放光彩,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文: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