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桂北群山,草木葱茏间涌动着绿色发展的热潮。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灌阳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现场一片繁忙,500余名建设者正以“逢山凿隧、遇壑筑坝”的攻坚姿态,全力推进这座总投资80亿元的桂北最大“绿色电宝”建设。5月14日,记者走进现场,探访这个深山中的绿色能源工程。
深山峡谷中的“工程矩阵”
记者跟车沿着灌阳县新圩镇进场道路蜿蜒而上,钻机击打岩层的声响与运输车引擎的轰鸣声交织,构成一支激昂的建设交响曲。在距县城26公里的褶皱山体间,这座规划装机容量1200MW的一等大(1)型工程正重塑地理肌理:上水库静卧大龙村小江沟,下水库盘踞合力村流溪源沟,垂直高差达468米的天然落差,让这里成为绝佳的能量储存池。
“电站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发电厂房系统四部分组成,建成后将新建2回220kV线路接入500kV桂北变电站。”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灌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有关负责人刘荘介绍道。
穿过1.5公里通风洞兼安全洞,地下核心区的施工场景震撼呈现:中国铁建十四局承建的地下厂房,以180米长、27.5米宽、57.675米高的空间体量嵌入岩层,相当于向下掘进一座20层楼高的“工业宫殿”。

排风廊道
科技赋能的“地下攻坚”
在群山沟壑中施工,难度可想而知。中铁十四局集团项目施工生产负责人赵雪猛告诉记者,他们正以“逢山凿隧、遇壑筑坝”的劲头推进工程。自去年9月通风洞贯通以来,建设者运用智能凿岩台车与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精心组织施工,平稳安全完成施工任务。
目前主厂房及主变洞首层开挖已完成,二层预裂孔造孔正紧张推进,预计2026年4月实现整体支护。洞内施工精度堪称毫米级“雕刻”:厂房采用中部式开发方式,引水及尾水系统均采用一洞四机布置,57米垂直空间内每轮深挖误差不超过一厘米;每根锚杆植入时同步传输18项力学参数,智能监测系统实时守护工程安全。
“这是未来南方电网的‘能量心脏’,每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赵雪猛说。

通风洞洞口
双坝竞秀的“山水诗篇”
在海拔千米的山巅,中国水利水电十二局正以“愚公移山”之势打造上水库:110米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如弧形巨臂环抱峰峦,404米坝轴线嵌入喀斯特山体内。
“导流洞全长959米,自今年2月16日开工以来,目前进尺已达56.8米。”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灌阳电站项目部项目经理武兴彪说。
群山另一侧,中国安能集团在下水库施工现场点燃建设烽火:96米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与294米坝轴线构成坚固矩阵,泄放洞开挖支护与右坝肩施工同步推进。
“泄放洞全长400米,目前进尺36.2米。”中国安能集团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灌阳电站项目部项目经理说。
两个水库遥相呼应,上水库以扩库开挖重塑水文脉络,下水库借竖井泄洪洞编织安全网络。抽蓄工程双坝竞秀,共同在桂北群山中勾勒“山水诗篇”。

地下厂房施工现场
生态与民生的“共生密码”
在施工现场,“山水林洞共生”理念贯穿始终:通过BIM技术优化设计,项目减少林地占用127亩;施工弃渣场规划为碳汇林廊,鱼类洄游通道正在同步修复。
项目的有序推进,离不开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据灌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指挥部构建“3+N”服务专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一线督战破解征迁难题,创新“一户一策”移民安置模式,同步规划生态新村与光伏农业产业网,让库区群众“离故土不离乡情”。
“未来这里将形成‘风光储’产业链,带动基建、物流、旅游等产业发展,预计年税收贡献超1.2亿元,关联产业产值逾10亿元。我们不仅要建绿色工程,更要让生态价值持续释放。”刘荘说。
站在施工观景台远眺,效果图上的图景令人憧憬:2028年机组投产后,这里将成为广西电网的“智慧调节器”,日发夜蓄间串联起风电基地、红色遗址与极限运动基地,勾勒出“一度电点亮一片景”的产旅融合新画卷。
机组轰鸣声与深山溪涧流水声共鸣,这座深山中的超级工程,正以绿色动能重新定义山水价值,奏响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共生和弦。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