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8日发布的《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不仅勾勒出我国北斗产业突破5758亿元规模的壮阔图景,更揭示了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以武汉为代表的中部创新高地,正通过构建“基础研发-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的产业生态闭环,推动卫星导航技术深度赋能实体经济。在这场由北斗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中,“武汉模式”展现出独特的发展张力。
武汉作为中部北斗产业的核心引擎,2024年全市北斗产业规模达68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8.3%,实现了全球首个省级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覆盖,成为北斗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的典范。武昌区的北斗产业版图,则正在珞珈山下展开一场“产学研用”的深度革命。
2025年,珞珈山创新港项目开工,该项目主要依托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优势学科、优秀人才和创新成果,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最终建设以“空天信息产业+智慧交通出行”为核心产业的北斗产业综合体,打造全国性北斗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形成北斗产业融合发展集群。
珞珈山创新港的体制机制创新,为北斗产业化注入强劲动能。在政企合作框架下,政府提供场景开放、企业主导技术攻关、高校负责人才输送的创新链条已然形成。可以看到,和武汉大学仅有一条马路之隔的珞珈山街道斗转科技园内,鸣飞伟业开发的“北斗+遥感”应急通信箱,将4G/5G与卫星信号熔铸成智慧应急网,在河南暴雨救援中实现20万条灾害信息72小时精准采集。而以武大硕博为主力的开普勒卫星,其建设的1600多个北斗地基增强站如星辰般辐射全国,实现毫米级实时定位,为自动驾驶和无人机物流扫清最后的技术障碍。正是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态,将武汉推上中国北斗“新硅谷”的坐标。
武汉的北斗发展逻辑,深刻诠释着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路径。当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实现全省覆盖,毫米级定位服务不再是实验室的专利;当北斗时空智能平台接入百万级智能网联汽车,位置服务开始重塑交通出行范式;当北斗与5G、AI技术融合催生时空大数据产业,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获得新支点。这种从技术突破到场景创新、从要素集聚到生态构建的演进过程,正是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
站在全球卫星导航产业变革的潮头,武汉模式带来的启示愈发清晰:北斗产业化不仅要追求技术指标的突破,更要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不仅要培育龙头企业,更要形成共生共荣的产业集群;不仅要拓展传统应用场景,更要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领域。随着“北斗+”应用生态持续完善,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正在书写从跟跑到领跑的新篇章,而武昌区的创新实践,无疑为这场产业变革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样本。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颖(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珞珈山街道)
责编: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