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风|相慰平生——孙犁和冉淮舟的文学情谊

相慰平生

——孙犁和冉淮舟的文学情谊

孙犁(右)与冉淮舟(1979年摄于天津孙犁寓所)。 冉淮舟供图

不久前,在保定光园举办的孙犁手稿著作收藏展,是孙犁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

之所以称“大事”,是因为如此集中展示孙犁的手稿著作,过去从未有过。展览规模不算大,但展出的都是未曾示人的精品,在孙犁研究中具有稀缺性和珍贵性,其容量和影响不可小觑。这个展览,不仅能让观众目睹孙犁这位文学大师的手迹和创作成就,也能让大家了解冉淮舟在孙犁文学作品的收集、整理、编辑和出版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能够为孙犁研究提供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这次展出的孙犁手稿著作,均为“平原书屋”藏品,冉淮舟赠送。冉淮舟是孙犁得力的文学助手,也是荷花淀派重要成员之一。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起,他协助病中的孙犁做了大量文字工作,结下深厚的情谊,也从孙犁身上承袭了宝贵的写作经验,在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

2025年4月28日,冉淮舟先生(中)与孙犁之孙孙瑜、外孙女张璇观看孙犁手稿著作收藏展。 苑英科摄

孙犁与冉淮舟的文学交往,谱写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描述两人的关系,唯有“相慰平生”四字可以概括。具体来讲,三句话:事业相助,情感相慰,文脉相承。

孙犁的文学创作扎根冀中,与保定有着不解之缘。荷花淀文学流派,是从保定起源和发展起来的。荷花淀派的重要成员,也大都生活于保定。因此,在保定举办这样一个展览,是一次“还乡之旅”,让人感动、欣慰、兴奋,对于领略和学习老一辈文学工作者的品格和情操,传承红色文脉,推进文艺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孙犁1963年所写《文学短论》新版后记手稿。 苑英科摄

孙犁是河北省安平县人,出生于1913年。他在保定育德中学读完初中和高中,毕业后曾两次到北平工作。1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白洋淀水乡的秀丽风景,白洋淀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他日后创作《荷花淀》等文学作品奠定了生活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家乡投身抗日斗争,一直从事抗战宣传和教育工作。1949年初进入天津,在天津日报社工作直到离休。

冉淮舟是河北省高阳县人,出生于1937年。1951年初插班考入保定第一中学读书。当时,孙犁编辑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推出了中学生刘绍棠等人的作品,在热爱文学的青少年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保定一中,有一批孙犁的忠实读者,较为突出的有冉淮舟、韩映山、任彦芳等人。

1956年,冉淮舟高中毕业,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有了更多便利条件学习和研究孙犁的作品。1959年12月,他给孙犁写了一封信,谈到自己正在撰写一部关于孙犁作品研究的书稿,渴望向他当面请教。孙犁很快给他回信,对他进行了热情鼓励。同时告诉他,自己身体不好,不能读书,也不能长时间地谈话,等病好后,一定找他谈谈。冉淮舟这才知道孙犁1956年在创作《铁木前传》的过程中,一度患病住院治疗,并在外地疗养了三年。

1961年大学毕业前夕,冉淮舟完成了《论孙犁的文学道路》一书的初稿。他把书稿投到天津《新港》编辑部,刊物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万力看到书稿后,决定发表关于评论《铁木前传》的章节,并想办法把他留在了《新港》编辑部工作。

1961年10月,冉淮舟和几位同事拜访了孙犁。交谈中,冉淮舟谈到,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时,看到《天津日报》上署名纪普、孙芸夫、纵耕、少达、石纺的一些文章,他觉得这些署名都是孙犁的笔名。孙犁微笑着认可。冉淮舟提出,可以把这些文章编辑在一起,出一本书。这时,孙犁取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的正是上述几篇文章的剪报。于是,冉淮舟便去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查阅、抄录《天津日报》上的这些文章,结集为《津门小集》一书出版。

冉淮舟把《论孙犁的文学道路》的初稿送给孙犁请教。1961年11月14日,孙犁给他写了一封信,对这部书稿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让他把一些空泛的说明、原文的引用、情节的叙述,以及对当时环境的咏叹歌颂等内容,尽量删节,使文章显得单纯明确。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其他方面的修改意见。

1962年春天,在冉淮舟的帮助下,孙犁编排了《风云初记》第三集的章节,并重写了尾声,使这部长篇小说得以保持较为完整的面貌。当年11月,冉淮舟去北京颐和园云松巢,协助孙犁校对《风云初记》一、二、三合集。工作一天后,孙犁有些不适,冉淮舟便独自一人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招待所住下,把全书校完。1963年3月,《风云初记》第一、二、三集合本出版,在赠送冉淮舟的样书上,孙犁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谢你为此书出版所做的长时间的令人感动的努力。”

1963年,冉淮舟帮助孙犁编辑《文学短论》一书,收录作家二十七篇文艺理论文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这一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冉淮舟散文集《彩云》,孙犁亲自审阅清样,把意见记在最后一页的背面。

1964年,在冉淮舟协助下,孙犁结集出版了诗集《白洋淀之曲》,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作者写于1939年至1950年的七篇叙事诗。

同年,冉淮舟协助孙犁重新编辑和出版了《文艺学习》一书,根据《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油印原本,把后来版本中删去的内容,经过选择和调整,又添补进去,恢复了这本书的原貌。同时增加了“新版题记”和两篇附录,即《怎样体验生活》《和下乡同志们的通信》。

孙犁1963年所写《白洋淀之曲》附记手稿。 苑英科摄

对于协助孙犁工作,冉淮舟有着极高的工作热情和专业素养,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曾谦逊地说:“作为一个编辑,协助一位正在养病的前辈作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是义不容辞的。我也只不过做了一些搜集、抄录、编排、校对的工作……”

对于冉淮舟的工作,孙犁高度肯定,且心怀感激。1962年2月8日,在给冉淮舟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收到你写来的信和抄来的稿,面对着你那抄写得规规矩矩、整整齐齐的字体,我感激得无话可说。这些短稿,本来弃之无甚可惜,我竟同意累你去抄写它,只是因为一个人病了之后,常常有无能为力之感,也就顾不得你的烦劳了。你们正在年轻有为,但常常要付出精力去做这些意义不大的工作,有时还要说是‘一种学习’,这就是我在感激之余,无话可说的原因。”

在《津门小集》后记中,孙犁写道:“我想说明的只是:淮舟同志辑录这些短文,是对我养病期间很大的一种帮助,一种鼓励和一种安慰。”

在《文学短论》新版后记中,孙犁写道:“我也知道,他(冉淮舟)所以要这样爽快地担当起来,是因为他深切地关怀我的病,并深切地了解我病中的心情。他时时刻刻想到这些,并且认真地、常常是令人毫无遗憾地去做了。”

《津门小集》出版后,孙犁给冉淮舟送来一百元钱,让他买一些书看。当时,冉淮舟已经不像上学时那样困窘了,除了工资,还有稿费收入,他没有收下孙犁的赠金,要把钱还给孙犁。孙犁有些着急地说:“我是让你买些书看。我买书都是让你去办,你还要我去给你买吗?”看到孙犁的态度如此认真和诚恳,冉淮舟只好把钱收下,用这些钱,买了一套《鲁迅全集》,抱去请孙犁签名留念。2013年,冉淮舟又把这套书赠给了孙犁的小女儿孙晓玲。

1963年2月18日,为《文学短论》一书的出版事宜,孙犁在北京时和出版社商谈,遇到了一些阻碍。他想打退堂鼓,便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了冉淮舟。3月1日,冉淮舟在给孙犁的信中,对他进行了劝说:“关于《文学短论》,怎么又不想印了?我曾估量过出版它的价值,不但对当前评论的文风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就是对于创作,也仍不失其切实的指导意义。还是出吧!选本,我意最多抽掉四分之一,保留十万字以上。”这封信,不仅给孙犁以情感上的支持,也坚定了他出版这本书的决心。

4月28日,保定光园。 苑英科摄

除了协助孙犁进行文稿编辑、书稿校对和联系出版事宜,冉淮舟还在京津冀等地的图书馆和文化馆搜集、抄写、整理孙犁在战争期间发表的文字。如果没有他的努力,孙犁的许多文章很可能湮没在陈旧的报刊中不为人知。人们所熟知的短篇小说《琴和箫》,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1962年7月,冉淮舟回到冀中平原体验生活。一次,在肃宁县文化馆,发现了几张1943年的《晋察冀日报》。令他惊喜的是,在4月10日的文艺副刊《鼓》上,刊登着孙犁的短篇小说《爹娘留下琴和箫》。这是他从未见过的作品,于是便怀着急切的心情把小说读了一遍,认为这是一篇难得的佳作,还用了半天时间,把这篇五千多字的小说抄了下来。

回到天津后,他把抄录的作品送给孙犁看,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样一篇好作品,为什么没有收进后来的作品集中?孙犁很激动,对冉淮舟说:“我并没有忘记这篇作品,而是有意把它放弃了。原因是:在这篇作品发表以后,有些同志说它过于‘伤感’,因此就没有保存它。这篇作品里写到的一些场景,后来在延安又写进了《芦花荡》和《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里。”当天晚上,孙犁为这篇作品写下了一篇附记,觉得它并没有什么严重的伤感问题,同时认为它里面所流露的情调很单纯,它所包含的激情,也比后来的一些作品丰盛。

后来,这份珍贵的手抄稿件再次遗失。冉淮舟曾先后到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检阅所存《晋察冀日报》残卷,却再也没有找到这篇作品。终于,他在《人民日报》资料室找到这篇小说,又抄给了孙犁。1980年,孙犁把这篇作品交给《新港》杂志重新发表,篇名改为《琴和箫》。还写了一段附记:“今重印于此,是青春之旅,次于晚途;朝露之花,见于秋圃。文事逸趣,亦读者喜闻乐见乎!”

1963年底,冉淮舟搬到天津市郊区,一去三年。有时回到市里,一定去看望孙犁。当时,孙犁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便分几次把整理好的一些东西交给冉淮舟保存,其中有他的旧稿、著作和三十多张照片,以及冉淮舟写给他的信件。拿到这些珍贵的东西后,冉淮舟便想给它们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带到乡下或者留在天津都不大安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把这些东西送到保定,交给爱人保管。1967年4月,他的爱人带着这些文稿,从保定来到天津。冉淮舟回忆说,尽管有着一些曲折,但《关于〈荷花淀〉被删节复读者信》《为外文版〈风云初记〉写的序言》《关于儿童文学》《进修二题》等文稿,终于保存下来了。

孙犁写给冉淮舟的信件保存较好,后来以《幸存的信件》之名出版。孙犁“序言”中写道:“我想,如果淮舟在1966年以前,也把这些信件退还给我,那一定是只字不存了。那时他曾经把他搜集到的我的旧作一束,交我保存,其结果就是如此。”

1981年,冉淮舟调到北京工作后,依旧协助孙犁编辑出版了七卷五册的《孙犁文集》,以及《耕堂杂录》《孙犁诗选》等著作。

在编辑《孙犁文集》的过程中,冉淮舟编撰了《孙犁著作年表》《孙犁作品单行、结集、版本沿革年表》,形成了研究孙犁文学创作较为完整的一套资料。孙犁在“文集自序”中写道:“书籍遭焚毁之厄,散失残缺,搜求甚难。幸赖冉淮舟同志奔波各地,复制原始资料多篇,使文集稍为完善充实。淮舟并制有著作年表,附列于后,以便检览。”

1964年8月29日,孙犁致冉淮舟信。冉雨姿摄

冉淮舟和孙犁的文学交往,出于他对孙犁的敬重和对孙犁作品的热爱。这种“热爱”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人生一种难得的际遇。孙犁老友、著名作家王林曾在日记中写下:“孙犁同志得此助手,一生何其幸也!”冉淮舟多次表示,能够协助孙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是他一生中的荣幸。

2022年7月,在孙犁逝世二十周年之际,冉淮舟出版了《欣慰的回顾》一书,收录了他后来撰写的纪念孙犁的文章,记录了他和孙犁多年的交往,洋溢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这次在保定举办孙犁手稿著作收藏展,是他又一次“欣慰的回顾”。

冉淮舟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文学编辑、评论家,还是荷花淀派的重要作家。他从天津调到当时的铁道兵文化部任创作组长,后到解放军艺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冉淮舟与他人合作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留给后世的故事——冀中抗战史话》《奇特的战场——晋察冀抗战史话》,反映百团大战的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冉淮舟创作出版的散文集《彩云》《农村絮语》、诗集《乡情》、长篇小说《绿的田园红的血》《不容进犯》等作品,具有冀中平原浓厚的乡土气息,把冀中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和燕赵风骨有机结合起来,成为荷花淀派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孙犁曾言:“文章写法,其道则一。心地光明,便有灵感,入情入理,就成艺术。”冉淮舟不懈的文学追求,主线分明,但也是立体的、丰富的,以一种向美的力量,谱写了一曲曲“美的颂歌”。(苑英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