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虎桥书舍,36平方米一年“圈粉”1.5万人次!

一间只有36平方米的社区书屋,开放短短一年就吸引1.5万余人次阅读。如何做到的?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海淀区紫竹院街道的三虎桥书舍一探究竟。

书舍位于三虎桥北路北口路西。橄榄绿色系的小屋子大门敞开,空间不大,一览无余,但很温馨:北侧、西侧都是原木色落地书架墙,下面是简约书桌,还贴心地准备了小台灯。一对父女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一室静谧。

《超级西游运动会》《易中天品三国》……五花八门的图书有2600多册,各年龄段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南侧的茶几后坐着一位志愿者,她低声问记者:“来看书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她拿起笔在面前的记录本上画了一道。这一笔正好画齐了“15:00-18:00”栏里的第五个“正”字。

攀谈中,这位62岁的志愿者郭玉平自豪地告诉记者:“别看书舍小,看书的人多呀,我们一笔一画都有记录!”

小小的三虎桥书舍已经有500多名志愿者,既有周边居民,也有来自东、西城和朝阳、石景山的书友,每周执勤表一发布都得靠“抢”,为此郭玉平已经把共享文档玩得溜溜的了。

边上整理居民捐赠图书的志愿者韩淑平没有“抢”的烦恼。她就住旁边,退休了,谁要临时有事不能来,她都积极“顶班儿”。“拿这儿当家了,有事没事都爱来转转。”

“去年世界读书日,我遛弯时看到书舍开业,一下子就被这里的环境和氛围吸引了。”傍晚时分,39岁的张振娜下班后匆匆赶来。她给记者细数书舍的“吸引力”:环境雅致抬腿就到,从早到晚都能来,读到好书不仅能借回家,还能“换”……

“换书”指的是由紫竹院街道联合辖区书店、单位共同发起的旧书捐赠、好书交换活动。“您看,书脊上贴着特殊标签的书是街道和社区提供的,其他的书都可以‘一换一’。”三虎桥社区党委书记孙红梅告诉记者,书籍流动起来,书舍的图书总能保持在2000册以上,还可时常更新。

目前书舍已经收到捐赠图书1万余册,还在居民楼、辖区单位、养老驿站设置了12个流动书架,打造地区阅读圈。孙红梅给记者展示着捐赠和领取图书的登记单,都是厚厚的一摞了:“在读者间流动的图书就有6000多册了。”

社区图书室等公益空间,苦于利用率低久矣。36平方米的三虎桥书舍为何一枝独秀?

采访中记者获悉,其实三虎桥书舍以前也是一间“泯然于众”的社区图书室。紫竹院街道对该地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后,图书室硬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了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紫竹院街道打破条条框框,聘请第三方机构,与社区一起负责招募志愿者并探索志愿者关爱机制,共同保障书舍每天8小时以上开放时间,服务地区居民。

在书舍的一面窗上,一张张照片记录的是一场又一场的关爱志愿者行动。体育中考选项技巧、芳香与情绪管理、“更年期是女性的盛夏”、八段锦现场教学、公益亲子茶道课……紫竹院街道整合志愿者里的各种资源,一年来在三虎桥书舍举办了50多场丰富多彩的“志愿者优先”互动活动,让书舍成为志愿者们学习分享、互帮互助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家园”,为地区打造了一个“日日常新”的志愿文化会客厅,让追光者在这里“光芒万丈”。

“街道搭台,聘请第三方机构,与社区一起负责招募志愿者,在这里唱了一出居民自主维护、运营书舍的‘好戏’。”紫竹院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洪熙告诉记者,后续将在其他空间复制,将地区资源转化为服务驻区单位和居民的“发动机”。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颖,王海欣

流程编辑:U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