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雪薇/文
实习生 王涵 张嘉鑫/图
虽然这两周的气温已“奔三”,但明日才至“立夏”。明人《莲生八戕》一书写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立夏也表示即将告别春天,进入夏天。老福州人对立夏节气十分重视,在立夏这一天举行的“过节”仪式,福州人称为“做夏”。今年的立夏恰逢“五一”假日期间,来榕游玩的朋友们,万万不要错过这一感受“做夏”民俗的好机会。
栀子花开燕初雏
立夏来吃鼎边糊
民国时期的仓山区志《藤山志》说:“立夏日,家家煮鼎边、炊碗糕、祭祖先,谓之做夏。”
鼎边,即锅边糊,顾名思义,就是先将米浆在锅边浇一圈,再铲入中间海鲜汤中融会贯通,成就一碗让人欲罢不能的鲜香美食。
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介绍,锅边糊的来历,也与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在福州南台岛(今仓山区)抗倭有关。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乡民准备粮食招待战士们,但军情紧急,戚继光队伍要马上出战。老百姓就将大米磨成浆,用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煮成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仅用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做成鼎边糊。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把倭寇全部消灭。 因此,“做夏”吃锅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传统的海鲜锅边,必有一勺虾油。虾头虾壳熬出橙红的油,满溢着海鲜味;浇入海蛎、花蛤、扇贝裙边等煮制鲜汤,锅边软嫩,入口咸鲜。作为早餐,配上圆圆的海蛎饼或脆香的虾酥,常见的油条油饼,特色的芋粿萝卜糕,就是最地道的福州早餐。
“小时候满大街都有卖,就在闽江边支起一个小摊,就着刚从江里捞上来的小河虾,老板现场剥壳,再打上一个鸡蛋,鲜香直冲脑门。”一位家住仓山的老福州人回忆道。
因为售卖的是早餐,传统的锅边店常凌晨四五点就开始营业,到了八九点,不少好味就卖得差不多了。
柴火锅边寻老店
起早食晚都能见
台江区福州工人文化宫后门开着一家柴火锅边店,老福州人都习惯叫它“洋中路柴火锅边店”,凌晨4点半就开门,店里真正用柴火大灶来烧制锅边。烧旺柴火煮开高汤,老板熟练地舀起一碗米浆,绕着锅转上一圈,米浆就“烙”在了锅上,盖上锅盖,等紫菜虾米汤底沸腾了,再将锅边铲进汤中,撒上一把清香的芹菜花,一碗卖5块钱。

“洋中路柴火锅边店”的紫菜虾米汤底锅边糊皮薄不烂
“一天至少能卖出500碗。”店主说。但作为服务附近居民的“口袋好店”,这家店延续了只开上午的传统习惯,记者上午10点钟左右到达店里时,早点就已卖得所剩无几。
如果起不了早,也不要失望。曾上过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的“黄赛英柴火锅边店”还在等你。这家仓山区盖山镇的小店是典型的“路边摊”,周边居民和过路大车司机爱去的早餐店。店家用的也是柴火灶,一碗米浆过锅沿,将烙起的锅边铲落由蚬子、花蛤、虾米、芹菜煮就的汤中,4.5元一碗,是汤鲜味美的地道福州味。老板娘做了将近27年的锅边,为了方便过路客们享用美味,一直坚持24小时开店。除了锅边,炒粉、炒饭、卤味,周边居民想吃什么,他们也做什么。

曾上过《早餐中国》的“黄赛英柴火锅边店”是地道的路边小店
莫坐门槛忌午睡
嘉年华里寻美味
过去,福州民间还有一种立夏“忌坐门槛”“忌午睡”的讲法:说是立夏这天人们不能坐在门槛上发懒、午睡,这样会“病夏”,也就是整个夏天里,人都是软绵绵的,提不起精神来。
因此,既然来了福州玩,立夏一定要“嗨”起来,和更多人一起有吃有玩,沉浸式“做夏”。仓山区政协准备了“2025闽都鼎边民俗文化嘉年华” ,5月5日9:00—12:00,仓山区梁厝历史文化街区有经典的鼎边点火仪式,还有诸多各种特色的福州小吃以及闽剧、评话、舞蹈等一系列沉浸式演出。
梁厝街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除了数种传统口味的鼎边糊“大集合”,现场还将准备多种创新口味的鼎边糊,以及福州传统非遗食品及非遗产品,非遗传承人将现场讲解、演示制作过程。市民游客既可以品尝到怀旧风味,也能亲身参与体验磨米浆、制作鼎边的过程,满足味蕾与情怀的双重期待。
编辑:潘泽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