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大“药行护芽”支教队走进江夏幸福村为乡村儿童暑期生活添彩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李雨涵 刘思萌)近年来,江夏区乌龙泉幸福村坚持党建引领,借力 “国企联村”行动,深挖自身膏药文化资源,在中医药种植及研学产业发展的道路上稳步迈进。然而,受人口结构等因素制约,村庄教育资源存在短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尤为突出,孩子们对知识的迫切渴求,成为社区工作者与支教队员共同牵挂的“心头事”。

7 月 11 日,由 14 名华中科技大学学生组成的“药行护芽” 支教队抵达幸福村,开展了为期16天的特色暑期托管班实践活动。课程以中医药文化为主线,融合学习辅导、兴趣拓展与乡野体验等多元内容,为村里孩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据悉,支教队在乌龙泉社区的暑期 “爱心托管” 活动中,累计开设文化课、兴趣课及特色医药课堂90余节,服务当地儿童196人次。队员们凭借专业学识与青春热情搭建起知识与成长的桥梁,用志愿服务为乡村儿童暑期生活添彩。

课堂革新:让知识长出“乡土根系”

“‘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个字!”语文课上,李雨粲老师的字谜刚出口,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抢答。9岁的宇航迅速答出:“是‘告’!因为牛字下面的尾巴被‘口’咬掉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想到的字谜,让原本枯燥的汉字学习变成了热闹的益智比拼。这充满童趣的一幕,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药行护芽”支教队日常课堂的缩影。支教队将这种教寓于乐的“趣味游戏化教学”的授课模式贯穿在所有课程中,让学习变得轻松高效。数学课上,熊蕾、张能老师用小木棒排列出“1、3、5、7”数列,带领孩子们寻找规律;英语课上,章宝文老师抛出生活场景问答,在问到“What's this?”时,孩子们的抢答声能掀翻屋顶,8岁的小宇甚至急得用刚学会的英语大喊“Me! Me!”

医药主题课堂是此次支教的鲜明特色。在夏季健康课上,谭梓清老师通过动画展示中暑晕倒的场景,引导孩子们思考应对方法。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说“给他灌冰水”,有的说“把他移到凉快的地方”,老师顺势展开科学讲解。据统计,经过系列健康课程后,80%以上的孩子能准确说出至少3种防暑方法,有效提升了当地儿童的健康防护意识。

银发课堂:药香里的晚年关怀

支教队走进矿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矿区社区的老人们送来清凉与关怀。“张奶奶,您看这个穴位按下去会感到酸胀,就是能缓解头疼的太阳穴。”支教队员们走进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时,68 岁的张桂兰正和老姐妹们坐在一起纳凉。队员程谊、章宝文对照穴位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夏季养生知识,从 “空调房里要护好膝盖” 到 “夏季炎热需补充淡盐水”,老人们听得频频点头。

随后的养生操环节热闹非凡。队员孟凡琪、戚涵越改编了适合老年人的简易经络操,带领大家抬手拍打手臂、弯腰活动腰背,过程中不时俯身纠正动作角度,轻声提醒 “膝盖别太弯”“呼吸慢慢匀”。老人们跟着口令抬手、转身,让 82 岁的胡大爷忍不住笑:“这些娃娃比我孙子还细心!”

活动尾声,支教队员为老人们分发自制的香囊,并同老人们合影留念。“这些大学生带着专业本事进社区,给咱矿区老人送来的不只是夏日清凉,更是实打实的暖心服务!”矿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彭红望着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里热闹的场景,感慨道。据统计,支教队累计为村里40余位老人开展健康科普2场,赠送驱蚊香囊 50余个,老年参与率达70%。

文化传承:药香里的乡土认同

“这是薄荷,大家摸一摸叶子,有没有闻到清凉的味道?”在“药香手工坊”课堂上,于斐、刘淑荣老师分发药材,带着孩子们将艾草、薄荷塞入棉布袋,制作手工香囊。8岁的睿睿在参与过程中说道:“奶奶说艾草能驱邪,原来还能做香囊呀。”

支教队充分利用当地“膏药铺”这一特殊资源,开发出一系列融合中医药文化的特色课程。队员们不仅教导孩子们制作驱蚊香囊、辨识常见草药,还向他们讲述这些草药背后蕴含的文化故事与实用价值。“我们村的膏药铺能治病,还能让大家赚钱呢!”当于斐老师介绍到幸福村膏药铺草药及相关产品年销售额达百万元时,11岁的梓涵骄傲地说:“我爸爸就在那里帮忙晒药材!”

这种乡土教育正在悄然改变孩子们。村支部书记陈拥军观察到:“以前孩子们总说‘长大要去城里’,现在好多孩子会说‘要把我们的膏药卖到城里去’。”据不完全统计,在参与中医药课程的孩子中,有76%的孩子表示“更了解家乡的草药了”,32%的孩子开始主动向长辈询问草药知识。通过这类特色中医药课程,孩子们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坚定了他们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成长共振:师生在乡土间双向治愈

每日午后,高晗、蓝淋铃等支教队员辅导孩子们完成暑假作业。面对数学难题,高晗会画出线段图,边标注边耐心引导孩子们思考;当发现低年级小朋友写作文走神时,蓝淋铃会笑着讲 “小铅笔迷路” 的故事唤回孩子的注意力,再逐句点拨写作。从拼音校正到应用题解析,从作文构思到错题订正,队员们逐题细致讲解,始终鼓励孩子们主动思考。在耐心陪伴与巧妙引导下,原本让孩子们头疼的作业时间,逐渐成为充满互动与发现的趣味时刻。同时,支教队员们创新设计“田间数学课”“自然英语角”“悦读课间”等特色辅导方式,让85%的孩子表示“写作业变得有意思了”。家长群里“老师教得细,娃回家主动写作业了”的点赞刷屏;朋友圈里晒出孩子的练字本,配文里满是感激。

支教队员们在这场支教活动中也收获成长与领悟。队员周海林在支教日记中写道:“教孩子们爬绳时,7 岁的陈诺害怕得哭了,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他说‘周老师说过要勇敢’,这句话让我明白,教育就是用勇气点燃勇气。” 这种双向奔赴的成长,正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层意义所在。

青春担当:高校服务社区的生动实践

“孩子们学到了知识,大学生读懂了乡土,这种互相滋养,才是支教最珍贵的价值。”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党委副书记杨瑞表示。此次“药行护芽”项目正是响应教育部“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的具体行动,通过“专业+志愿服务”的模式,既弥补了乡村教育资源的不足,又为医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据了解,支教队已与乌龙泉社区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计划下学期新增科学实验课和急救技能培训,并建立“大学生-乡村教师”帮扶机制,持续深化支教成效。

支教队队长刘思萌表示,此次支教实践活动将持续丰富课程与服务形式。在这片土地上,知识与欢笑交织,文化薪火相传。而支教带来的最好成果,不仅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知识的种子,更是激发他们热爱乡土、建设家乡的远大志向。当的醇厚药香与的清亮童声在此交融之时,幸福村正勾勒出一幅 “爱润新芽” 的美好乡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