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诺贝尔奖作为人才引进标准,有问题吗?

近期,长三角某城市发布人才引进政策,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被列为A1类人才,与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共同位列A类人才的首位。按照当地的说法,设置诺贝尔奖条款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吸引顶尖团队落户、带动本地科研水平跃升。

将诺贝尔奖作为人才引进标准的做法引发了争议。一些人不禁质疑:“究竟是引天才,还是引人才?”记者检索各地引才政策发现,长三角还有一些城市也将诺奖作为最高层级标准,虽然诺奖得主难以招徕,但这种设置反映出地方引才的雄心,试图通过高标准对外展示强烈的人才渴求,并非毫无意义。

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设立了这一门槛,而在于人才分类体系缺少一定的专业性。根据该城市公布的政策,菲尔兹奖、图灵奖等国际顶尖奖项获得者仅被列为A3类人才。要知道,菲尔兹奖是数学领域最高荣誉,图灵奖被誉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这两项国际大奖,无论在科研界还是产业界,地位与诺贝尔奖几乎并驾齐驱。与此同时,省级顶尖人才、市级顶尖人才团队带头人却被列在A2类或A3类。如此分类,不仅让人怀疑政策制定者对国际科研体系的理解是否到位,也削弱了这项政策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除此之外,精准性缺失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真正的一流科学家选择工作地时,关注的远不止于一次性资金奖励。根据某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调研,科研生态的丰富性、学术自由度、长期发展平台才是顶尖科学家最看重的因素。某国际猎头公司近期发布的报告同样指出,诺奖级别科学家在考虑跳槽时,科研自主权、团队组建权和实验资源配备才是首要考量。单靠一纸重金引才政策,难以留住真正的世界级人才。遗憾的是,当前这类政策中,这些更“贴肉”的配套要素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另外,这项政策对顶尖人才的研究领域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匹配度考虑也不完善。有网友做了个统计,近10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仅有不足3人的研究方向与该城市的产业布局高度契合。这个数据还有待核实,但无论是菲尔兹奖、图灵奖得主,还是欧美顶尖研究机构院士,他们大多数仍活跃在全球顶级高校或实验室,研究方向为理论数学、计算机基础理论、基础物理等,与当地当前的产业重点匹配度也有限。即使这些顶尖科学家愿意加盟,短期内也很难直接转化为地方产业优势。高端人才引进,不应只看光环、头衔,更要看能否真正融入地方创新体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这并非一地的问题。近年来,长三角不少城市在高端人才政策制定上,普遍出现了“天花板式列举”的现象:高举高打,列出各类顶级奖项,待遇优厚,但实际落地率偏低。其潜台词似乎是,只要名头够响亮,就能抬升城市形象。但事实上,支撑地方转型升级、构建创新生态的,往往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全球巨星,而是扎根本土、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中坚力量。

长三角历来是创新热土,也最需要真正精准、有温度、有眼界的人才政策。政策制定者要在全球化标准与本地实际需求之间,找到一条兼具高度与落地性的道路。唯有如此,才能让引才政策真正变成一场静水深流的系统工程,而不是表面星光璀璨、实则空洞无力的“城市秀场”。

原标题:《把诺贝尔奖作为人才引进标准,有问题吗?》

栏目主编:陈抒怡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朱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