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场镇以“小切口”破题基层治理,以村民需求为导向,以精准服务为抓手,以资源整合为支撑,打通“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参与基层治理、凝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出一条“服务有温度、治理有力度”的移风易俗新路径。
以社工服务破题,推动婚俗改革落地生根
在西海岸新区大场镇,一支社工主导的“桑榆映霞”志愿服务队正以创新实践重塑乡村婚俗生态。这支队伍长期活跃在乡村治理一线,既是移风易俗的“先锋队”,也是民生服务的“多面手”。
3月15日,三河埠村张洪斌的家中一片喜庆,胡同里“文明婚俗”元素的立牌格外醒目。“桑榆映霞”志愿服务队立足村民需求,为新人提供全流程婚俗服务——婚礼前为新人赠送手剪“囍”字窗花和喜饽饽等喜礼,并帮忙布置婚房;婚礼当天,为新人准备喜庆的锣鼓、秧歌表演;社工联合乡厨推出“文明菜单”,按需备餐使酒席浪费率下降30%。

“桑榆映霞”志愿服务队帮忙布置婚房
这正是大场镇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工作模式赋能婚俗改革的实践缩影。通过整合资源、精准服务,将移风易俗理念融入婚礼筹备、仪式、后勤各环节,既传承民俗文化,又倡导文明节俭。近年来,该模式已覆盖全镇36对新人,累计节省婚庆开支60万元。
以文化创新赋能,激活乡村文明内生动力
大场镇深挖本土文化基因,以非遗文化为纽带,链接多方资源促进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在三河埠村剪纸工坊,“囍”字窗花的创作被赋予新内涵——社工指导村民在传统纹样中融入“新事新办”“勤俭持家”等元素,让一张张红纸既装点婚礼喜庆,又传递文明理念。

社工指导村民剪纸
为拓展服务深度,还邀请“帮喜团”巡演《彩礼》《移风易俗》《喜事新办》等主题的小戏小品,作品以幽默方言演绎“丈母娘索要30万彩礼逼退女婿”等剧情,引发村民阵阵掌声与深思。社工们在巡演期间,同步开设“剧场微课堂”,每场演出后与村民讨论剧情,引导反思婚俗观念。69岁的村民刘大爷不禁感慨:“演的就是咱身边事,笑着笑着就把理儿听进去了。”
在这里,社工是移风易俗的“策划师”,也是资源整合的“联结者”,用专业力量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让文化从“遗产”变成“活泉”。
以德育机制护航,构建乡村治理长效格局
在营楼村“德育银行”积分兑换室里,社工冯孟云正指导村民徐存香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参加一次‘帮喜团’志愿活动就能积10分,这提卫生纸就是参与婚俗改革宣传换来的。”徐存香展示着手中的兑换品,满脸笑容。

大场镇“德育乡村”开展积分兑换活动
为激发村民参与热情,专业社工创新“帮喜服务+德育积分”机制,村民参与剪制文明“囍”字等移风易俗活动可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吸引了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加入。同步建立服务台账,动态跟踪村民参与情况,让文明行为可量化。运行半年来,已发展26名注册志愿者,完成服务兑换213人次,推动喜事简办9场次。
“积分不是简单的物质激励,而是社工与村民共同绘制的文明公约。”大场镇平安法治和社会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夏乾峰介绍。如今,村间小巷总有村民讨论:“下周老李家孩子结婚还能积10分,咱组队去!”文明乡风正从制度文本走向生活实践,社工专业力量在乡村善治中的引擎作用日益凸显。
未来,大场镇将继续深化“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推动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让更多居民在共建共治中收获归属感、幸福感,携手描绘宜居、和谐、文明的新图景。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郭念礼 刘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