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转盘枪,它的本领强,72发子弹装进膛,战场上把话讲……”当99岁的孙业满挺直腰板,用略带沙哑却铿锵有力的嗓音唱起这首战歌时,胸前的10余枚勋章在阳光下泛起金色涟漪。这位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百岁老兵,用一生诠释着“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的入党誓言。他的故事,是跨越世纪的烽火记忆,更是一曲永不褪色的英雄赞歌。

1926年,孙业满出生在安徽庐江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童年可以用“吃不饱,穿不暖”六个字来形容。“冬天穿的棉袄全是破洞,手上也都是冻疮;粮食不够了,就去挖野菜充饥……”然而更让他刻骨铭心的是日伪军的暴行:“鬼子进村抢粮,见着青壮年就打,抓小孩去当苦力。”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七师来到皖江地区,这支帮百姓修房挑水、传授反扫荡战术的队伍,让17岁的孙业满看到了希望。他攥紧拳头暗下决心:“加入新四军,跟鬼子干到底!
在一次出击战斗中,孙业满目睹日军扫荡、抢夺百姓财物,他毅然冲在了最前线。即使子弹穿透了他的脚部,他也毫不退缩。谈及负伤,孙业满说道:“受伤不怕,打仗的时候士气一直高得很,心里就想着怎么样消灭敌人。”
1944年春节前夜,烔炀河口战役
作为新四军7师57团3营8连2班先头战士,孙业满率先剪开敌军铁丝网。正当部队清点缴获物资时,东侧碉堡突然喷出致命火舌。副班长张业清急中生智:“用八仙桌和湿棉被做‘土坦克’!三人推着千疮百孔的‘土坦克’匍匐前进,手榴弹如冰雹般砸向碉堡。”
“轰隆”一声,碉堡应声而毁,战士们扛着50余支缴获的枪支凯旋。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凯旋,做好了鸡、鸭、鹅、鱼肉犒劳他们——那个年,成了孙业满“最难忘的春节”。
零下40度的坚守与突围
抗美援朝战场是孙业满“一生最深刻的记忆”。
在零下40度的极寒中,作为24师74军222团3营8连连长,在一次突围战中,他带领全连战士跑步30里(15公里)突破敌军封锁线。
雪地行军困难,孙业满和两个排长,将战士们一个个地拉过陡坡;遭遇敌机轰炸时,一名战士为躲避轰炸慌忙钻进战壕,肩上背着的柴火在慌乱中被卡在了战壕边缘,此时,一颗炮弹从山坡上滚下来正好被柴火挡住,压在这个战士身上,情况十分危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孙业满毫不犹豫地将他救了回来。提及此事,老人眼眶微红:“他也有爹娘啊!打鬼子,不就是为了他们能过上好日子吗?”
当被问到看见战友牺牲在自己眼前是什么心情?孙业满坚定地说道:“我们心里很悲痛,但更要化悲痛为力量。他越是夺去战友的生命,我们报仇的决心就越坚定,接下来的仗就要打得更狠,用胜利为牺牲的战友讨回公道!”
勋章会说话,初心永传承
1982年离休后,孙业满定居天津西青区。家中泛黄的军装照、10余枚沉甸甸的勋章、一沓报功书,无声地诉说着跨世纪的荣光。

孙业满的故事里,没有华丽辞藻,只有“土坦克”上的弹孔、刺刀上的寒光和战友眼中的泪光。如今,这位百岁老人依然每天扶正胸前的党员徽章,用行动告诉年轻人:“只要当一天兵,就要听党话、跟党走。”这,就是一位老兵的初心,也是我们永远的信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根据国家公布的系列纪念活动安排,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将为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图左为孙业满)
在九三阅兵前夕,西青区的三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孙业满、董玉林、王占芬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枚纪念章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铭记,更是对英雄精神的永恒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