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师生把“美”带进江门开平乡村

近日,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师生团队在江门开平市塘口镇裡讴小学开展墙绘及美育课堂活动。近百名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师生走进校园,通过墙绘和美育课程将艺术与乡村充分融合,让乡村成为艺术焕发生命力的新场域。

据了解,中央美术学院每年“五一”假期前都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春季社会专业考察与社会实践课程。“开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色,且具有独特的重要特征,基于这一思路,今年团队选择来到这里开展测绘调研。”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傅祎介绍:“学生们扎根于开平塘口,品味当地风土人情,借助艺术的桥梁,把碉楼文化展示给外界,让‘百千万工程’典型镇的本土文化得到了展现与传承。”

央美师生走进开平塘口 张浩洋摄

校园里,46名央美学生分成8个小组,以“一墙一风景”为理念,将碉楼文化、侨批故事、非遗民俗等元素融入墙绘。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大二学生周佳宜形容:“每一笔都要‘入木三分’,就像修复古建时的‘绣花功夫’。”她笑道,“我们不仅是在画画,更是在用色彩为乡村‘化妆’。”

“开平的碉楼历史是当地最突出的文化元素,设计墙绘时我们致力于平衡美育与碉楼文化元素。从学校正门至操场一侧,团队共设计了8幅墙绘,分为三个区域。内容涵盖自力村及著名碉楼的临摹复刻,以及小学生美育、体育相关内容。”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大四学生谢昊君表示,校门口墙绘对自力村进行了概括呈现,操场一侧的墙绘则围绕小学生的体育美育文化及当地民俗特征展开设计,体育器材区域的墙绘以当地碉楼为蓝本进行再创作与整合。

学生在校园内创作墙绘 张浩洋摄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范尔蒴表示,开平碉楼与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差异明显,极具特色,采用混凝土剪力墙与横梁结构,对同学们的建筑研究和学习帮助极大。学院将以开平为基础,在整个广东省开展为期数年的民居研究、古村落研究以及艺术赋能乡村,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碉楼分为更楼、居楼、众楼,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它们的区别吗?”在央美团队精心布置的“美育课堂”上,中央美术学院研一学生吴成帅首先对开平侨乡文化进行了详细解读,同时围绕美术教育、绘画教程以及色彩感知等方面展开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育和美术的认知。

孩子们在接受美学教育 张浩洋摄

在绘画实操环节,央美学生2人一组对学生精心辅导,孩子们用画笔勾勒起心中的碉楼,指尖翻飞间,方寸天地里崛起一座座微缩的“艺术碉楼”。

“团队为此次教学作了长时间准备,在文化挖掘以及色彩教学筹备方面,花费了半个月时间。”谈及活动的收获,吴成帅感慨此次活动意义重大,成功将央美“大美育”“大美术”的精神传递到开平市。在教学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当地学生对美术的热情。

“对于当地小学生而言,他们长期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可能对身边的美景习以为常。而央美的学生从2000公里外赶来,凭借敏锐的艺术思维,能够迅速发现这些美,并将其传播给小学生,让孩子们了解家乡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这是美育课程的重要意义所在。”央美建筑学院副院长王小红表示。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东省“双百行动”(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美育实践探索以艺术乡建为支点,破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此次,中央美术学院来到开平塘口开展碉楼建筑群和古村落测绘调研,最终会形成高质量的作品和成果,以艺术的形式把侨乡文化、华侨精神带回到央美、带回到北京,甚至会带到全国全世界,将使我们‘双百行动’成果更上一个层次,对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将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广州航海学院海运学院党委书记、开平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副主任张海波表示。

文 | 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江轩